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在临床上的表现看似相似,实则存在微妙的差异。它们的病因大多相同,但在具体发病机制上却有所区别。对于这两种情况的鉴别,主要依赖于实验室的精准检测。因为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有时我们会面临难以准确区分的困境,许多被初步诊断为原发性纤溶的情况,最终却证实为DIC继发性纤溶。
从理论层面来看,原发性纤溶主要表现为纤溶酶的活性增强,而在实验室检查中,凝血酶产生的相关指标应处于正常状态。这是因为,在原发性纤溶过程中,没有出现病理性的凝血酶,因此与凝血相关的某些指标如血浆中的片段1+2和纤维蛋白肽A并不会升高,抗凝血酶的水平也保持正常。由于纤维蛋白单体的形成未受影响,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的结果通常为阴性。除非伴随肝病等特殊情况,血小板计数也会保持正常。
D-二聚体是反映纤维蛋白降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原发性纤溶过程中不应有所增多。这是因为D-二聚体的增多是凝血酶和纤溶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原发性纤溶中,主要反映的是纤溶酶的活性增强,凝血酶的活性并未增强。通过对D-二聚体的检测,我们可以对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进行更为精准的鉴别。
这两种纤溶疾病虽然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但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的重叠,使得诊断过程变得复杂。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两种疾病的病理机制,结合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