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关于药物使用的知识,引起了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根据非处方药协会的调查,城市居民普遍对安全用药有所了解,但关于非处方药(OTC)及处方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仍存在不少误解。
许多人误以为非处方药就是没有副作用的药物,可以随意服用。但实际上,非处方药是经过严格审核,确认其疗效明确且相对安全,不需要医生处方即可购买的药物。这些药品大多是从处方药转化而来,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应用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即便是非处方药,也并非完全没有不良反应。许多公众对于非处方药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感到困惑,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药物有不良反应,就不会被列为非处方药。但实际上,“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都是如此。只不过非处方药相对于处方药来说,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
当患者遭遇如咽喉肿痛、痢疾等常见疾病时,自行购买非处方药时,必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了解禁忌事项,并按规定的剂量服用。特别是甲类非处方药,更需要谨慎选用。许多公众可能不知道,非处方药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药标识为红底白字,而乙类药则是绿底白字。乙类非处方药除了可以在社区医院和医药超市购买外,还可以在商场、超市等地销售。
如果对自身病情不了解,最好不要滥用非处方药物。自行服药一段时间后,如果症状未减轻反而加重,或者出现其他异常反应,如头痛、恶心、皮疹、瘙痒等,应立即停止服用药物并就医。
在此,我们再次提醒广大民众,非处方药虽然相对安全,但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为了保证身体健康,请务必谨慎使用非处方药物。在用药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加强药物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药物安全的认知,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