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雷雨》这部作品,恐怕难以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评价。尽管雷雨在话剧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曹禺先生在其二十多岁时创作此剧,无疑在当时的话剧荒漠中如清泉涌现,珍贵无比。其政治正确性、新潮题材、低门槛的演绎要求、贴近生活的人物设定以及激进的观念,都为它赢得了广泛的舞台,使之逐渐成为经典之作。深入剖析,《雷雨》的文学造诣并不算出类拔萃。它所聚焦的人性扭曲,更多是在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下的产物。一旦剥离这些背景,其人性的普遍意义便显得有限。
近年来,北京人艺的《雷雨》演出中不时引发观众的笑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剧本的生命力和时代接受度的局限。相较之下,《茶馆》的剧本价值一直被低估。在笔者看来,《茶馆》的价值应当凌驾于《雷雨》之上,甚至超越许多作品。因种种原因,《茶馆》并未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雷雨》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地位,我们不能忽视它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看过《雷雨》剧本的人会发现,原剧是有序幕和尾声的。然而现存的演出版本中却鲜少见到这两部分。这背后的原因多元且复杂,除了观众对时空转移的理解能力、宗教和意识形态的考量,还与戏剧演出的规则有关。序幕和尾声虽然篇幅短小,却与主故事关联不强,对布景、服装等硬件要求极高,增加了演出难度。尽管曹禺先生巧妙设计了抢妆环节来缓和某些技术难题,但依旧难以完全解决。这也是演出版本多舍弃头尾的重要原因之一。假如这两部分得以完整保留在演出中,或许《雷雨》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会有新的变动。不过话说回来,《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影响与地位仍不容忽视。
《雷雨》是一部充满争议与话题的作品。尽管其文学价值并非无可挑剔,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意义,以及曹禺先生的文学造诣,都使得这部作品在话剧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而关于《雷雨》剧本的序幕与尾声,更是为这部作品增添了神秘与深邃的色彩,无论是舍弃还是保留,都不能否认其在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