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一个令人担忧的传染性疾病类别中的话题。在肝病的众多类型中,脂肪肝却是一个例外,它并不具有传染性。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肝脏的保养十分重视,但有些人仍不可避免地会患上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的病变。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度无症状,重度则病情凶猛。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某些职业人群、肥胖人群、Ⅱ型糖尿病患者、嗜酒和酗酒者以及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尤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脂肪肝患者的年龄不断下降,40岁左右的患者越来越多。
脂肪肝的病变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根据其脂变范围,脂肪肝可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伴有正常肝岛的弥漫性脂肪肝。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可导致肝细胞甘油三酯的积聚。
当我们在摄入高脂肪食物、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时,游离脂肪酸会增多并进入肝细胞。如果线粒体功能出现障碍,肝细胞消耗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以及b氧化会减少。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的能力增强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也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形成。当进入肝细胞的甘油三酯总量超过消耗和转运的甘油三酯时,就会在肝脏中积聚,形成脂肪肝。
除了单纯性脂肪肝,还有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以及脂肪性肝硬化等病情较重的类型。酒精性肝纤维化可以在单纯性脂肪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则通常在脂肪性肝炎的基础上发展。如果肝纤维化继续发展,就会演变为脂肪性肝硬化。
虽然脂肪肝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人得知自己患有脂肪肝后,仍然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大鱼大肉、喝酒抽烟,导致疾病恶化。定期体检至关重要,有助于在早期阶段就发现并控制疾病。了解脂肪肝的发病机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也是避免疾病恶化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关注肝脏健康,远离肝病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