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餐监管危机:制度漏洞与执行困境
新闻来自微微健康网报道,即使没有专门的“营养餐监管制度”,现有的财政预决算体制、层级审计制度以及公共监督制度等为何未能有效遏制营养餐中的寻租行为?近日,云南镇雄县的数百名学生因食用学校提供的营养餐后出现不适,再次引发公众对营养餐供应环节的关注。
据悉,云南的连续三起学生营养餐事件不仅触动了社会的神经,也暴露出了营养餐供应过程中的众多问题。仅仅三元的营养餐,为何在几经转手后可能变成疑似变质的食物,且学生在拒绝食用后还要面临罚款?这种现象反映了营养餐领域的深层次问题。这不仅仅是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更是关于现行体制与制度能否有效实施的重大议题。
从邓飞等人发起的民间“免费午餐”行动到国务院启动的全国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餐饮条件的改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央财政为此专门拨款160亿元,用于改善困难地区的农村学生的饮食条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对此表示担忧,一是担忧贪腐行为,二是担忧食物中毒。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学校将营养餐补助用于购买质量不佳的“牛奶”,或直接将部分资金发给学生而剩余部分去向不明等问题,验证了袁部长最初的担忧。这些乱象反映了当前监管体系的不足。如部分学校尚未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或《食品卫生许可证》,而监管部门的缺位也让这些违规行为得以实施。这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营养餐的担忧,更让人们质疑现行的财政预决算体制和监管制度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连三元的营养餐都无法有效管理,那么其他财政拨付和转移支出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就存在学校食堂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国家投入了资金购买食材,但地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执行力去落实这些细节呢?当更多的财政拨款进入执行阶段时,它们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我们不应忽视这个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执行力和治理体系的考量。未来,我们需要在深化体制改革的更加注重制度执行层面的完善和监督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