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股骨头坏死:认识误区与科学治疗的重要性》
在广袤的世界中,有高达3千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股骨头坏死,这一数字在骨科疾病中显得尤为突出。更令人揪心的是,这种病症多发于正值壮年的人群,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近日在“股骨头坏死诊疗规范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传递出的信息令人振奋:股骨头坏死并非不可战胜的“不死癌症”,通过科学治疗,完全有治愈的可能。
股骨头坏死,这一听起来令人恐惧的病症,其实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渐进性病理过程。也被称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特别指出五类人群是此病的高发对象,应当提早预防。
第一类是使用激素治疗的人群。有些病人因疾病需要接受激素治疗,这类人群股骨头坏死的风险较高。尤其是指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如果总量超过2000毫克,每日剂量大于30毫克,使用时间超过30天,或者大剂量(超过200毫克)进行静脉冲击时间达到或超过3天,风险进一步加大。
第二类是髋部受过创伤的人群,包括有股骨头、颈骨折,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以及髋部严重的扭伤或挫伤等病史的人群。
第三类是高凝低纤溶倾向和自体免疫性病人群,即使他们使用的糖皮质激素剂量较小(小于1000mg)或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容易被股骨头坏死困扰。
第四类是有减压舱工作史的人群。由于减压舱内的水压变化,对股骨头造成一定的压力。
最后一类是长期大量酗酒的人群。据临床资料证实,长期大量饮酒者的股骨头坏死率明显升高。
专家们在研讨会上强调,早期的股骨头坏死通过X线往往无法发现,而核磁共振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最佳手段。由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和治疗存在较多的争议,制定统一的诊疗规范显得尤为重要。专家们建议,定期检查身体,早诊断才能早治疗。一旦感觉身体不适,应立即就医。
对于广大患者而言,了解这些信息,既能帮助他们认识股骨头坏死的误区,也能让他们更加重视科学治疗的重要性。相信在医学的不断发展下,股骨头坏死这一难题终将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