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

官媒:食品安全打黑绝不能姑息“下不为例”

  • 生活常识
  • 2025-04-13 17:18
  • 来源:www.dataiw.cn
  • 生活常识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让人忧心忡忡。从舌尖上的美味到舌尖上的危机,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仅要加强监管力度,更要从源头上斩断问题食品的“黑手”。

近年来,从各种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火腿肠等,虽然短期内专项整治效果显著,但一旦风头过去,“黑心食品”便卷土重来。而日常监管似乎总受到某种力量的掣肘,使得监管者对黑心商家的打击力度并不够强。如何让百姓在享受美食的也能安心放心地享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整治“黑作坊”,更要严惩背后的黑心老板和黑心资本。为了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不少省市已经建立了食品安全“黑名单”。这些“黑名单”对于一些违法企业确实有效,但对于个体户和手工作坊的约束力却有限。一些黑心老板为了逃避打击,甚至会选择更换“马甲”,改变经营地点,重新开张。我们需要斩断问题食品的“幕后黑手”,从根本上提高黑心老板和资本的违法成本。除了建立“问题食品”厂家名单并定期公布外,还应大幅提高罚款额度,让黑心商家望而却步。

对于监管疏漏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不少食品安全问题在曝光前已是行业内的“潜规则”。有些监管部门在群众举报甚至明察暗访后,仍选择得过且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姑息纵容的态度让不少违法分子心存侥幸。我们必须对监管者实行更严厉的问责。监管部门应该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者和惩处者,如果总是依靠媒体曝光来履行监管职责,如何为老百姓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为了让生产企业有底线,监管部门必须扎牢防线,形成高压线,勇于向不法分子“亮剑”。除了加强日常监管力度外,还需要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对监管不严、监管不力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百姓的食品安全权益。面对一波接一波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确保百姓的舌尖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百姓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环境!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