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南京各大医院的手术用血再次告急。据悉,今年春节期间的采血量是近五年来最少的。尽管省血液中心派出了七辆采血车,从除夕到年初十,仅仅在11天内采集了300多人的血液,而往年这个数量至少达到500人份以上。这一数字的下滑令人忧虑。
有分析人士认为,献血量减少的原因除了大学生和外来打工者人数减少、天气寒冷等表面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对人们公益心态的影响。特别是去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前年某医院曝出的“用血浇花事件”,让原本逐渐冷却的“无偿献血”更加受到挑战。
那么,如何缓解这一血液供应紧张的局面呢?业内人士首先指出,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更多的热心市民参与无偿献血是当务之急。据统计,我国的居民献血率仅为8.7%,南京地区的市民献血率虽然略高于全国水平,但相较于世界发达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表明在动员和挖掘潜在献血者方面,南京还有很大的潜力。
专家也表示,无偿献血的氛围与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文明水平紧密相连,无法一蹴而就。在献血人群无法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缓解血荒的关键在于“节流”而非“开源”,即让医院合理节约用血,杜绝浪费现象。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其每台手术的平均用血量远超发达国家,显示出巨大的节约潜力。
在我省,不合理用血的现象同样存在。南京某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透露,用血人多、献血人少并非唯一原因。临床上存在不合理用血现象,如为了缓解医患矛盾,部分医生会在患者血色素尚未达到输血标准时就安排输血。输人情血、安慰血、保险血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无形中增加了临床无效用血量,应当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为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国家卫生部和江苏省分别颁布了相关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明确规定病人需要输血时必须具备适应症。规定的执行和监管都存在较大难度。如何缓解血荒,仍需更多的答案。我们希望每一个公民都能认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为构建健康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