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我们面临着食物中毒的威胁。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和湿度的增大,多地频频出现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急诊科中的急性胃肠炎病例也在不断增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通过饮食来预防食物中毒呢?
专家指出,在所有的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人们食用了感染了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的食物。特别是在夏天,高温潮湿的环境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食物受感染腐变的几率也随之增高。
近日,全国各地接连发生了多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某医科大学的教授也证实,出现上吐下泻、类似急性胃肠炎症状的病例在逐渐增多,其中不乏食物中毒的患者。据广东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去年全省共发生了9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即食物中毒)事件,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共49起,是中毒人数最多的主要原因。
湿热天气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感染性中毒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专家提醒我们,因误吃感染细菌的食物而导致的中毒案例在临床观察中占据了大多数。特别是在夏季,温度湿度的升高,20多摄氏度至30多摄氏度的湿热环境,对多种细菌的滋长尤为有利。在这种条件下,如果食物加工或储存不当,就很容易感染病菌,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就能埋下致病祸患。
多起群体性的食物中毒事件多是由细菌性感染所致。发生中毒的企业或学校饭堂,事后调查往往存在卫生状况不良、食品加工和储存不当的问题。比如处理生熟食品时使用的刀、砧板、容器不分,也不洗手,导致熟食或凉拌食物交叉感染上致病菌;还有饭堂对上一顿的剩菜处理不当,没有及时妥善保存,放了几个小时重新出售,导致菌群超标甚至完全变质。
市民在外出就餐或在家用餐时,一定要多留意食物的性状,一旦发现异常就要果断弃食。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毒的动植物,如河豚、毒蘑菇等,切莫为了新鲜好奇而“以身试毒”,以免毁了健康甚至丢了性命。我们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