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湘、沪三地进行了关于焦虑抑郁症的深入调查,揭示了公众对于这一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现状。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焦虑障碍存在“误解”,误认为只是由于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的情绪波动。但实际上,焦虑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公众对抑郁症的知晓度有所提高,但对于焦虑障碍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误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焦虑只是暂时的情绪波动,没有意识到其可能是一种需要重视和治疗的疾病。对此,医学专家指出,焦虑障碍是真实的、严重的心理疾病,它会对个体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主任委员赵靖平强调,适度的焦虑是生活中的正常反应,但当焦虑症状持续存在、不合理且无法抵抗时,便成为焦虑障碍的征兆。焦虑抑郁障碍虽然症状各异,但都会引起过度恐慌和担忧,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闷不平、抑郁的状态,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尽早咨询精神专科医生,获得恰当的治疗方法。
调查还显示,仅有少数焦虑障碍患者会主动寻求医疗帮助,且仅有30%-40%的患者能够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焦虑障碍患者应首选自我调节和心理咨询,而非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帮助。专家指出焦虑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基因和大脑化学物质改变等生物学因素相关,非精神专科医生对于抑郁焦虑的疾病识别率非常低。
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区别在于复发的频率和药物治疗的选择。抑郁症一生当中可能会复发四到五次,而焦虑症的复发率低一些。目前治疗焦虑症主要使用安定类的抗焦虑药物,但新型的抗EA药物既可以治疗焦虑症也可以治疗抑郁症。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生活中的应激因素增加,心理不适应等焦虑反应也必然增多。公众应加强对焦虑障碍的认识和重视。焦虑症的表现包括容易激怒、注意力无法集中、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等。由于担忧严重,患者可能遭受失眠的困扰。这个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并鼓励患者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