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安部发起了一场针对制售假药的专案集群战役。这场行动的背景是,假冒伪劣犯罪已经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而非孤立的单个行为。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犯罪分子的手段愈发狡猾和残忍。
在这场战役中,警方成功打掉了18个制售假药的犯罪网络。缴获的假药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处方药到保健药,从口服片剂到注射针剂,从中草药到西药,甚至包括国产和进口药等多个品牌门类。这些假药不仅没有任何疗效,还可能贻误治疗,重者甚至引发其他疾病,威胁生命。
犯罪分子为制售假药不择手段,有的收购真药包装材料,利用低档原料药、盐水、过期药等进行自行灌装、勾兑、改批号。更有甚者,为增强药效,违法添加国家严令禁止的化学成分,如醋酸泼尼松、布洛芬等。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成瘾性,短期内可能产生疗效感,但长期使用则易引发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此次行动的特点在于首次采用了信息化的集成打击方式。公安部大规模利用信息化平台实施扁平化指挥调度,涉及地域广、打击对象多、保密要求高。这表明,制售假药犯罪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供、销"的犯罪产业链条,地域特点明显,团伙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为避免打击,犯罪分子利用QQ、MSN等网络通讯工具进行沟通、洽谈,将假药伪装后通过物流公司等运输。网络以及一些不法药店、诊所已成为假药的主要流通渠道。其中,网络兜售假药情况尤为突出,竞价排名、论坛、广告等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
警方提醒公众,不要贪图便宜购买渠道不正的药品。由于假药生产环境恶劣,一些制假原料本身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药品使用后的药盒子要做毁损处理,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卖给不法分子。警方还主张从立法上进一步加强此类犯罪的惩治力度,明确假药的认定,防止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打擦边球行为。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公众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宣传,从源头上遏制假药的制造和销售,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