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现象:我国无偿献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我国,夏冬两季常常出现一种特殊的状况——血荒。血荒,指的是血液供应紧张或偏型的现象,一些地区在这两个季节里尤为明显。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我国无偿献血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实施的是无偿献血制度,主要依赖于街头流动献血。由于尚未形成稳定的献血志愿队伍,天气变化对人们的出行意愿产生直接影响,导致采血量波动,血液供应不稳定。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书城门口,一辆流动采血车停靠于此,工作人员向路人发放无偿献血宣传资料,尽管有部分群众参与献血,但采血量在夏季和冬季明显减少。
血站和固定献血屋是我国无偿献血服务体系的阵地,但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参与无偿献血的便利性较差。记者调研发现,引发我国血液供应紧张的原因还包括体制机制障碍,业内人士称之为“制度性短板”。
这一“制度性短板”主要表现在无偿献血者的激励和稳定机制不健全。成都市血液中心主任王乃红表示,繁琐的退费手续和区域的限制影响了无偿献血者的积极性,也容易导致公众对无偿献血制度的误解。采供血机构人员编制与工作量发展不均衡,以及无偿献血的宣传不足,居民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率低,社会参与度不高,都是影响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因。
无偿献血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献血可以刺激人体的造血功能,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坚持规律献血的人,由于造血系统不断受到刺激,保持较旺盛的新陈代谢,会产生更具生命活力的年轻细胞。
面对血荒现象,我们需要深化无偿献血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参与度。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提高居民对献血知识的知晓率。加大投入,改善献血屋等基础设施,提高群众参与无偿献血的便利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血液供应的稳定,为需要输血的患者提供及时的帮助。
血荒现象是我国无偿献血制度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机遇。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提高社会参与度,我们才能确保血液供应的稳定,为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