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报道,5月1日,一位年近六旬的姨妈结束了云南之旅,然而她的心情并未因旅途的美好而愉悦,反被导游的一番言语伤了心。她的旅游故事不仅让人感慨导游素养的缺失,更揭示出游市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这位姨妈与一群老年朋友报名参加了为期15天的云南旅行团,每人支付6000元的费用,并特意选择了所谓的“纯玩团”,以避免被迫购物。起初,导游的郑重叮嘱让她们对这个旅行团抱有很高的期望。随着旅程的深入,一系列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接踵而至。
在即将结束昆明之行、启程返回之际,导游却带领他们来到了“七彩云南”商场,声称这是旅行团的必去之地。为了说服大家购物,导游甚至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称带团并无任何报酬,全靠购物提成。而当老人们表现出些许同情时,导游却话锋一转,用尖锐的言辞刺激他们购物:“你有钱不购物,我鄙视你;你没钱不购物,我可怜你。”这样的言辞让车内的老人们纷纷指责导游出口伤人。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导游在言辞上的不敬并非个例。姨妈在旅行中还遭遇了诸多令人“窝火”的事情。大巴频频出故障,甚至半路轮胎起火差点翻下山崖;西双版纳的小贩叫卖的“进口黑菠萝”实则只是里面套了一个黑色塑料袋的骗局;购买的芒果重量也严重不足。这些经历让姨妈和其他老人们深感失望和愤怒。
这样的旅游“奇遇”并非个例。其实每一次遭遇类似的不愉快事件,都是对游客和市场的一次伤害。导游的言行不仅伤害了这群老人,也影响了整个旅游市场的声誉。如果频繁发生这样的事情,将使得游客对旅行团的信任度大大降低,甚至可能彻底失去客源。
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发展,这种做法显然不够明智。姨妈的这次旅途故事应当成为旅游界的警示。旅游市场需要更加规范和健康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导游的培训和监管,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游客也需要更加理性和警惕,避免被一些不合理的旅游项目所欺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希望旅游市场能够吸取教训,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