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朋友圈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关于疫情后的电影观影意愿,结果引发了深思。
调查中的问题具体是这样的:“如果当地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零增长超过14天,影院每日消毒次数达8次,实行严格的电话、身份证号登记制度,座位安排采取隔座隔排的方式,观众需佩戴口罩观影,且放映的影片为经典、高质量的复映片,票价如常但不提供食品,你会考虑去影院观影吗?”
共有73人回复。其中,9人表示会立即前往观影,64人则表示暂时不会考虑。这个调查结果意味着,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仍有近90%的人暂时不打算重返影院。
对于不去观影的原因,大家纷纷留言分享。首要原因是安全观念至上,他们认为尽管疫情得到控制,但还不够“保险”。有人认为消毒、佩戴口罩以及登记个人信息等流程过于繁琐,这些措施让他们觉得观影的娱乐性受到了影响。还有人觉得复映的影片缺乏吸引力,如果是新片可能会考虑观看。影院刚恢复营业时观众稀少,新片的出品方和发行方也可能因条件不成熟而推迟公映,这就形成了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人们因居家惯性,被电视和互联网吸引,减少了出门看电影的意愿。
对于这种情况,业内人士透露,片方一般会等到全国80%以上的影院复工后,才会考虑上映新片。那么如何缩短这个过渡期呢?在采访中,四川太平洋影院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彦提出了一个策略:将“大店变小店”,即努力节流,减少影厅开放数量,缩减人力成本,职工分批分期复工,轮流上班,甚至可以考虑一人负责验票、卖货和放映等多项工作,以应对复工后影片资源匮乏的困难时期。
保利影业总经理张信生则认为,影院的经营离不开好影片的支撑。在复工初期,重量级影片的支撑至关重要,它们能吸引观众重返影院,恢复市场信心。有关部门若在影片上映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将更有利于市场的恢复。疫情过后,电影市场要想重振雄风,必须依赖优质作品来刺激观众的消费需求,为电影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只有如此,中国电影市场才能稳步发展,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