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尤其是血糖监测,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我国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监测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长期的药物和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对自我病程的监控更为关键。遗憾的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自我血糖的监测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规律,甚至对糖尿病血糖值的了解也模糊不清。
调研数据显示,拥有个人血糖仪并进行自我监测的糖尿病患者比例不足五成,对餐前、餐后血糖的控制范围了解者也仅有三成左右。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家庭自我血糖监测的比例高达80%~90%,显示出我国在这方面仍有待提高。
在2012年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年会上,蔡德鸿教授公布了上述调研结果,并强调了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他指出,不了解血糖控制的范围,就意味着患者无法判断自己的血糖是否达标,这对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极为不利。
对于病程较长、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血糖的自我监测尤为重要。有些患者认为自我监测“没有必要”,或者因为定期到医院监测而忽略自我监测,这都是错误的想法。蔡德鸿教授强调,血糖的自我监测能及时、准确地提示患者的血糖波动,有助于患者判断病情以及药物功效。
患者应与医生共同制定合适的血糖自我监测方案。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应有所区别。例如,对于口服药物治疗且血糖稳定的患者,每两周一天的自我监测四次血糖量就足够了;而对于注射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则每天应在空腹条件下进行一次监测;对于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每天的定时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蔡德鸿教授还指出,糖友应定时、规律地对血糖情况进行监测,让数据更具参考价值。每次监测后,要记录下数值和波动,并定期向医生汇报。当血糖值不达标时,要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不能因为进行了自我监测而忽略全面检测的重要性。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需要广大患者加强重视,尤其是血糖的自我监测。这不仅有助于病情的有效控制,也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这一重要性也应引起普通大众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