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启动了一项重大科研项目——《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与血小板功能相关性临床研究》。该项目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工程委员会主持,其启动意味着我国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研究的现状将得到有效改善。
该项目的研究样本涵盖了2000名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人群,并参考了200名脑出血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其旨在通过监控血小板功能,药物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从而指导临床更个性化地选择抗血小板药物,为有效控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病情进展及复发率提供有力支持。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方琪教授作为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对现有的临床问题表示了担忧。尽管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抗栓治疗,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出现进展恶化的现象,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个体差异性现象。这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存在个体差异,且血小板活化具有多种途径。开展此项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方琪教授进一步介绍,该研究将以血小板功能检测和凝血功能检测为主要监控指标,以血小板聚集率为主要疗效指标。该研究还将采用我国首创的新型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分析仪技术。预计今年9月底前完成审查、试验方案培训等前期工作,并预计在2015年3月底完成全部病例资料的统计。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该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短暂脑缺血性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进展性卒中和完全性卒中等。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语言障碍、单眼黑朦等症状。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生命危险。该项目的启动对于提高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也期待更多相关研究的开展,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这一重大神经系统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