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再次联手,炎炎夏日预警——如何防范热射病?
据气象专家分析,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再次强强联手,意味着接下来将迎来一波持续高温天气。那么,什么是副高?为何其影响力如此之大?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波高温,防范热射病呢?
副热带高压带,简称副高,是环绕地球赤道两侧、位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一个高压区域。这个看似平常的高压带,却集中了世界上大部分的沙漠区域,同时也孕育了若干季风区,使得副热带成为全球天气变化最为频繁、洪涝干旱最为多发的地带。
这次副高联手的现象,就像是大自然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暑节气预热。据专业人士分析,500百帕高度场的588线已经全部连通,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副热带高压环绕地球中低纬度的态势。预计今后几天,南方地区和新疆南部等地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40℃以上。
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显示,今天白天,包括内蒙古、新疆、安徽、江苏、上海、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都将出现35℃及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新疆南疆盆地、上海大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到37~39℃,新疆南疆盆地东部、浙江中南部、福建中部等地甚至可能超过40℃。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南方地区不仅温度高,空气湿度也较高,闷热感将持续加剧。大城市中,福州未来7天的最高气温大多将维持在39~40℃。杭州、长沙、南昌、广州等地也将连续高温,让人难以忍受。
面对如此严峻的高温天气,气象专家提醒公众,应尽量避开午后高温时段出行。外出时务必做好防晒措施,如防晒衣、帽、墨镜等。多补充水分,避免贪凉。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体中暑,严重时可能引发热射病。如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症状,应及时治疗,避免情况恶化。
那么,副高为何如此强大?其实,副高是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在距地面4~8公里处聚集,受重力影响而沉降形成。冬季,副热带高压移向低纬地区,使得副热带地区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夏季则恰恰相反,副高控制下气流下沉导致干旱少雨。
在这片广袤的海洋之上,传说曾有一支帆船队伍,他们带着马匹从大西洋出发,目的地是西印度群岛。当他们的帆船航行至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时,连续数周的平静无风天气使得航行变得异常艰难。由于水和粮食的短缺,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将马匹投入海中。从此,欧美各国开始用马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
副热带高压,这个气象界的神秘存在,其单体东西部的大气铅直运动情况有着显著的差异。在高压的东部,下沉运动异常强烈,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形成强大的下沉逆温,被称为信风逆温。这种强烈的逆温层结异常稳定,就像大气中的一道坚固屏障,抑制了铅直对流的发展。于是,这里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这里的气候类型被称为地中海气候。
而在高压的西部,下沉气流和逆温都相对较弱。这使得低层的暖湿空气容易冲破逆温层,形成对流,因此常常伴随着雷阵雨天气。
夏季的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高压分为东西两个大单体。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被称为西太平洋高压,而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则被称为东太平洋高压。在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旋和锋面活动频繁,这里常常阴雨或暴雨天气。
中国的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经常处于高压脊线以北5到8个纬度的距离处。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与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紧密相连。从五月开始,随着高压脊线的南移北移,主要雨带也会随之变化。而在脊线南侧,是东风带,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带来大量的降水。
西太平洋高压与台风的相互配置,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当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会稳定西行;当高压脊线呈西北至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甚至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或断裂,台风则可能北上登陆或转向。这种气象现象,既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生活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