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彦,本名崇彦,出生于唐朝的偃师县,是南朝梁敬献明善彬第五孙追赠豫州刺史明克之子。青年时期,明崇彦便精通巫术、相面术和医术。他的才华横溢和英俊迷人的气质使他早年便受到了皇帝的青睐。丰初年,他参与封泰山活动,被授予县丞之职。在位期间,他表现出色,第二年便被提升为谏大夫,入阁祭拜,以神道陈述政事的得失。在唐高宗时期,他凭借高超的医术,尤其是治疗风疾的技艺,赢得了皇后们的喜爱。义丰四年(679年),明崇彦遭遇刺杀身亡,谥号施忠,后世称之为成庄。
袁天罡,这位玄学家、天文学家的名字在唐朝广为传颂。他被誉为能视风向而定、断吉凶的神奇人物。他的相术、六尼彩和五行之学深为人们所折服。《推背图》便是他与他人共同创作的杰作。他在隋朝为官,后在唐武德年间担任蜀郡火井县令。唐太宗听闻他的名声后,召其入朝为智囊。袁天罡不仅才学横溢,更有着对世事的深刻洞察。
明崇彦年轻时,便从其父明珂处学习召唤鬼神的魔法。当他被封为县丞时,曾治愈一女子的重病,从而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有一次,唐高宗询问明崇彦关于香燮的恶行,明崇彦以桃木画制符咒应对。他还曾利用神道评议时政得失,受到了皇帝的重视。明崇彦与武则天的关系也备受关注,尽管难以确定其真实性,但他在政治上确实深得皇帝信任。
袁天罡的生平也颇为传奇。他年轻时期家境贫寒,但学识渊博,精通技艺。武德初年,他通过相术赢得了窦贵的重视,被推荐为蜀郡火井县令。他对窦贵的骨法和眼相有着深刻的解读。后来,袁天罡与武则天的家人相识,并预言了武则天的非凡命运。当唐太宗得知袁天罡的才华后,派人召其至长安相见。
这两位人物的故事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色彩。明崇彦以神道评议时政得失,赢得了皇帝的信任;而袁天罡则以相术和预言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他们的生平经历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也展现了他们在唐朝的重要地位。他们的传奇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唐太宗在九成宫贤德殿的一次盛大集会上,召见了名满天下的袁天罡,对其才艺赞不绝口。太宗好奇地询问袁天罡:“古有闫俊平,今我为阿清,你与闫俊平相比如何?”袁天罡淡定回答:“闫俊平生不逢时,我比他强多了。”这次会面后,袁天罡被留在了长安,成为唐太宗的智囊团成员。
贞观八年,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命袁天罡为岑文本看相。袁天罡观察细致入微,分析得入木三分。他对岑文本的面相进行了深入:“印堂光滑平坦,眉毛长过眼睛,以后必定因文章而闻名。然而头骨虽显贵相,但肉与骨不相称,恐非长寿之兆。”类似精准的预测,在袁天罡为张行成、马周等人看相时再次得到验证。
房玄龄和李审素也请求袁天罡为自己预测未来。房玄龄对袁天罡说:“李君恃才傲物,请袁公预测他的仕途。”袁天罡虽然预测李君能升至五品官位,但对具体职位却未下定论。李审素虽对预测半信半疑,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袁天罡的预测准确无误。而当唐高宗听闻袁天罡对李审素的预言后,特地下令追赠其五品官职。
随着袁天罡在朝廷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他预感到皇帝身边可能存在的风险。于是,他请求返回故乡,不求官职。唐太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任命他为火井县令,赴蜀郡赴任。随着武媚娘入宫及太白星的异象出现,谣言四起,人们传言“武女代唐”。太宗对此深感忧虑,诏命袁天罡查明真相。袁天罡与弟子合著《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未来动向。此后,他与李淳风共同推算了《推背图》。当高士廉问他最终会做什么官时,袁天罡已预见到自己的命运:“到了今年夏天四月,我的寿命就会走到尽头。”果然,袁天罡如期在火井县去世。他的墓虽被盗毁,但遗迹仍存于邛崃白鹤山。
他的故事和预测流传至今,令人感叹他的才智与洞察力。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相士,更是一个能够洞察天机、预知未来的神奇人物。他的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和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