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床加工前的对刀工作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不仅决定了零件的加工精度,还影响了数控加工的效率。对于数控车床的操作者来说,掌握多种对刀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对刀的原理在于建立工件坐标系,明确工件在机床中的位置。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为了获取对刀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坐标值。对刀点的选择非常关键,它可以是工件上的设计基准,也可以是夹具或机床上的某一点,但必须保持与工件的定位基准有精确的尺寸关系。
在数控加工中,常用的对刀方式包括试切法、对刀仪对刀和自动对刀等。下面以数控铣床为例,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对刀方式。
一、试切对刀法
这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但会在工件表面留下痕迹,且对刀精度相对较低。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将工件通过夹具固定在工作台上,确保工件的四个侧面都留出对刀的位置。
2. 启动主轴并调整到中速旋转,随后微调工作台和主轴,使刀具接近工件的左侧。
3. 通过微调操作使刀具恰好接触工件左侧表面,然后回退一小段距离,记录此时的机床坐标。
4. 同样的方式,可以对工件的右侧、上表面进行对刀,并记录相应的坐标值。
5. 将得到的坐标值输入到机床工件坐标系中,并检验对刀的正确性。
二、塞尺、标准芯棒、块规对刀法
这种方式与试切对刀法类似,但主轴不转动,而是在刀具和工件之间加入塞尺等辅助工具。以塞尺不能自由抽动为准,计算坐标时要注意减去塞尺的厚度。这种方式的对刀精度较高,但需要使用额外的工具。还有其他复杂的对刀方式如自动对刀仪等,这些方式精度高、效率高但成本也相对较高。除了这些基本的对刀方式外,数控系统还配备了刀具几何位置补偿的功能,这可以在换刀时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和加工精度。
不同的对刀方式各有优缺点,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对刀方式以确保加工精度和效率。对于数控车床的操作者来说,深入了解并掌握各种对刀方式的原理和操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在数控车床加工中,对刀过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当主轴无需旋转切削时,这种对刀方式不会在工件表面留下痕迹,它的对刀精度相对不那么精确。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对刀方法及其操作特点。
一、采用寻边器、偏心棒和轴设定器等工具的对刀法
这种方法与试切对刀法的操作步骤相似,只是将刀具换成了寻边器或偏心棒。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效率高且能够保证对刀的精度。在使用寻边器时,需特别小心,确保其钢球部位与工件轻微接触。被加工工件必须是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并且定位基准面要有较好的表面粗糙度。而z轴设定器多用于转移(间接)对刀法。
二、转移(间接)对刀法
在加工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多把刀具。由于每把刀具的长度不同,需要重新对零。但有时由于加工原因,零点被改变或无法直接找回,或者为了保护已加工好的表面不允许破坏,还有某些刀具或特定情境下不便直接对刀。间接找零法便派上了用场。
对于第一把刀的对刀过程:
1. 依然可以采用试切法、塞尺法等进行初步对刀,并记下工件原点的机床坐标z1。
2. 将对刀器放置于机床工作台的平整台面,例如虎钳的大表面。
3. 在手轮模式下,利用手摇移动工作台至合适位置,然后向下移动主轴,使刀的底端与对刀器顶部接触,观察表盘指针是否在一圈以内,并记下轴设定器的示数,将相对坐标轴清零。
对于第二把刀及后续刀具的对刀过程也大致相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便捷地找到第二把刀对应的工件原点的机床实际坐标,并将其输入到相应的刀具坐标中。
总体来说,数控车床的对刀过程需要细致的操作和丰富的经验。而华兴数控的对刀过程相对简单,使得操作更为便捷。无论是采用何种对刀方法,都需要确保精度和效率,以确保工件的加工质量。
以上内容便是对数控车床对刀方法的详细解释和描述,希望能对广大数控车床操作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