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我西南群山间的家乡,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火把节,是这片土地上最热闹、最富传统特色的活动。每当这一天,整个村落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天刚蒙蒙亮,村口便弥漫起糯米的清香。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忙碌着制作象征团圆的“粑粑”。妈妈牵着我的手,来到清澈的河边洗糯米。晨雾中的溪水冰凉宜人,鱼儿在指间穿梭,仿佛是在与我共舞。
夜幕降临,村中央的空地上已经堆满了高高的竹制火把。老人们用布满老茧的手掌,将松香涂抹在火把顶端。当第一簇火苗蹿起,整个村庄都被点亮。人们手持小火把,围绕着中央的主火堆奔跑,欢快的笑声和火光交织在一起,照亮了整个山谷。阿爷皱纹里的笑意更盛了,他说这是祖辈传下的仪式,能驱邪避害,护佑村庄的平安。
最令我难忘的,是放孔明灯的环节。我曾在孔明灯上写下对家人的祝福,当数百盏灯笼升空时,整个山谷都被染成了暖金色。隔壁的阿姐告诉我,飞得最高的那盏灯,承载的心愿最容易被神明听见。
去年的火把节,我第一次跟随长辈学习制作火把。粗糙的竹片在我的指尖上留下了划痕,阿爸笑着说:“只有通过疼痛,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记住祖宗传下的手艺。”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但每年这一天,他们都会像归巢的燕群般飞回,让古老的传统得以延续,让火把的火光永远不灭。
这个西南小村落的火把节,不仅是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更是我们对家乡、对祖先的一种深深的怀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