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米的误区:多次淘洗,营养何在?
曾经的我,总是对大米执着于反复淘洗,直至水质清澈见底。面对微小的泥沙或杂质,内心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不安,总觉得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大米的纯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米袋上读到一行字,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淘米方式。原来,这些年我淘的米,或许有些“白”洗了。
回想起小时候,淘米似乎是一项必要的家务。那时的米里常混杂着灰尘、沙粒甚至蛀虫。为了得到纯净的米粒,我们不得不反复淘洗。如今的大米,经过真空包装技术的改进,已经大大减少了这些杂质的出现。过度的淘洗和浸泡,反而会导致淀粉和微量元素的流失。
那么,正确的淘米方式是怎样的呢?我们要用冷水淘米,避免使用热水。因为水温过高会破坏大米的营养成分。淘米时不必过于用力搓洗,轻轻手抄一遍即可。过于猛力的搓洗会使大米表面的淀粉流失。现在的大米杂质不多,一般淘洗两次足矣,无需多次淘洗。而且,淘米或煮饭前,不要长时间浸泡大米。长时间的浸泡会导致大米中的蛋白质渗入水中,从而流失。
那么,沥干的大米是否还有营养呢?答案是肯定的。淘洗干净的大米,沥干水分后,依然保留着丰富的营养价值。至于为何多次淘洗后的白米饭依然香气扑鼻,那是因为大米的香味并非仅由外部因素决定,更源于其内在的特质和煮制时的技巧。
淘米时,我们应该把握好度,珍视每一粒米的营养价值。不必过于执着于过去的习惯,适当地调整方式,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那熟悉的米饭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