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生词,如“打蔫、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并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所表达的含义。
学生将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展现情感变化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将通过自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梳理母亲情感的变化过程。
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学生将分析母亲行为的深层动机和考虑不同情境下母爱的展现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将体会到母亲“放手锻炼”背后的深沉的爱,激发其独立面对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深入感受其情感变化,如后悔、矛盾和坚定等。
理解文中“路线图”的象征意义,认识到培养独立能力的必要性。
难点:
辩证理解母爱的多种形式,如“狠心”与“责任”。
结合生活实际,感悟独立成长的重要性,并将这一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提问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病时如何处理以及父母是如何应对的,与文本中的母亲做法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认知冲突。
引入诗歌《妈妈的爱》,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感知母爱的多样性和不同表达方式。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一:默读课文,圈出不懂的生词并猜测其含义,同时概括课文主要事件(母亲让儿子独自看病)。
任务二:分组讨论“母亲是否狠心”这一话题,记录讨论要点,为后续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做铺垫。
3. 精读文本,体会情感
精读母亲的心理描写部分,如:“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通过解读比喻手法,感受母亲的内心煎熬和作为母亲的责任感。
对比母亲在劝说儿子看病时的语言和内心独白,体会其外冷内热的矛盾心理。
绘制母亲从“坚定→后悔→担忧→欣慰”的心理变化曲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4.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开展辩论活动,正方观点为“母亲是智慧的”,反方观点为“母亲是狠心的”,结合文本中的例子以及自身经历来论证观点。
以“我想对文中的母亲/儿子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对母爱或独立的理解。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四、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摘抄文中3处心理描写,并批注情感变化的关键词。此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实践应用:与家长讨论“哪些事情可以独立完成”,并共同制定一份“成长计划表”。此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母亲:心理变化(坚定 → 后悔 → 担忧 → 欣慰)
语言 & 心理描写展现情感变化
主题:放手是另一种爱 → 独立成长的重要性
六、设计说明
本教案旨在通过细致的教学过程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母爱的多样性,并激发其独立面对生活的意识。通过情境导入、初读感知、精读体会、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作业设计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