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建设银行的部分地区用户反馈其银行卡的非柜面交易功能被限制。针对这一情况,银行方面迅速作出回应,表明这是出于风险管控的考虑,旨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及风险,而非司法冻结。具体的原因和应对方式如下:
一、风险交易预警与冻结核心原因
用户的账户出现短时间内频繁的快进快出交易模式、异地大额转账等异常行为时,容易触发银行的反系统预警。如果用户的账户与高风险涉诈账户存在资金往来,或者疑似被用于电信诈骗,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可能会采取冻结措施。长期不使用的“沉睡卡”或账户预留信息不全(如未更新的身份证明、未绑定的常用手机号)也可能触发风险预警。非实名验证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如微信、支付宝)提现到银行卡也可能触发风险监测。
二、银行处理措施与用户的应对策略
银行会暂停用户的手机银行、ATM转账等非柜面交易功能,但柜台的存取、查询等基础服务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如果用户想要解冻银行卡,需要携带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入网证明及近三个月的流水到银行网点,并向银行说明资金的来源与用途。如果银行卡被反诈中心管控,用户需要配合公安机关进行核查,解冻的时间可能会延长。银行也提醒用户规范用卡行为,避免与陌生账户频繁交易或参与高风险的网络活动。考虑到近期解冻业务办理较为集中,银行建议非紧急需求的用户选择错峰处理。
三、争议与用户反馈
对于银行的冻结措施,部分用户表示不解,认为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并质疑银行的风险提示和解冻指引不够透明。对此,建设银行强调,其采取的管控措施是为了响应《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要求,通过分级分类的管理方式,在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的尽可能地为用户提供便利。银行方面也呼吁用户理解并配合银行的风险管控工作,共同维护金融安全。用户也应关注自己的账户安全,规范用卡行为,避免卷入电信网络诈骗等风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