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美食:质量、成分与监管的迷雾
刚出炉的面包、五颜六色的杂粮馒头、香气四溢的各式凉菜,超市现场炮制的熟食总是吸引着众多消费者驻足。近日记者走访福州多家超市后,发现其中自制食品存在生产时间不清晰、保质期限模糊、产品成分不明确等问题,让人对超市自制食品的质量产生疑虑。
在福州五四路的新华都购物广场,各色美味的凉菜显然勾起了食客的食欲。记者在凉菜区寻找半天,却发现这些凉菜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限标识缺失。超市工作人员在称重后,仅在塑料袋上打上当天日期,至于这些凉菜究竟是哪天生产的则无从得知。
据了解,该超市营业时间是早上六点半至晚上十点。服务员强调这些凉菜是下午刚做的,但按照商务部发布的《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凉菜应在四小时内销售完毕,并明确告知消费者尽快食用。显然,新华都的做法与这一规定相悖。
在福州大利嘉的沃尔玛超市,记者又发现了奇怪的现象。消费者小吴在购买糯米糕时,发现所购产品已凉掉,但工作人员在塑料袋上打印的生产时间却是消费者购买的时间。在肉制品冷柜前,记者发现包装上的保质期限十分模糊,不同的肉制品在同一保存条件下,保质期却相差甚远。
不仅如此,超市自制食品的原料成分也如同被雪藏一般,鲜有明确的标注。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加工企业必须标明含有何种食品添加剂。多数超市自制食品没有正规包装,更无需提及配料表。这明显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市民张女士表示,对于超市现场制作的烤鸭、烤鸡等食品,虽然闻起来香,但因为不知道使用了哪些材料和添加剂,所以吃起来不放心。作为入口的食品,超市在配料表的标识上应该更加透明。
针对这些质量问题,记者发现不少城市的超市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生产日期无从考证、保质期限难以保证、食品配料遭遇雪藏、凉菜销售超过时限等。不少消费者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超市自制品的监管力度。
一位超市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这是超市、部门和消费者的共同责任。除了监管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超市更应加强自律,特别是要严把承包户入店关。消费者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留购物小票,发现质量问题后向超市投诉或向有关部门举报。
超市自制食品的质量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消费者,我们期待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超市也应加强自律,提高产品质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