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对于许多热衷美食的人来说,品尝美味的食物是一种独特的幸福源泉,能够带来放松与活力。对于“什么是好吃”,每个人的答案却不尽相同。人体究竟是如何判断食物是否美味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众多讨论和研究。
实际上,对于某种东西是否好吃,人类的判断过程是一件相当神奇的事情。观察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它们对食物并没有特别的好恶,但人类却会因为个人的喜好,对同一食物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
为什么人类与其他动物在食物选择上有所不同呢?是什么决定了人类对食物的喜好?京都大学农学研究院的味觉研究专家伏木亨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他解释说,人类对于食物的偏好不仅仅出于生物层面的“生存”需求,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享乐”的目的。这种享乐的目的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烦恼。实际上,影响人类判断食物是否美味的要素有四个方面。
生理上的影响是一种基本的需求,是所有动物都具备的需求。简单来说,如果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我们就会觉得它很好吃。比如,当人体大量出汗时,我们更容易觉得咸的食物更美味。从大脑的作用来看,这种影响可能与下丘脑等直接与本能关联的部位有关。
相对于生理上的影响,第二和第三个要素则更多地是人类大脑皮层作出的判断。
第二个要素是文化的影响。人们会对自己熟悉的食物产生喜好感,比如在异地吃到家乡的特色美食时会觉得格外美味。这种习惯性的需求可以被形象地称为“妈妈的味道”。
第三个要素是信息的影响。人类的判断往往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例如,我们可能会认为价格高的葡萄酒更美味,或者只有正宗的料理才更美味。这种根据信息来判断食物是否美味的方式是人类独有的。即使从生理角度来看,某些食物如酸味和苦味可能被看作是“有害成分”的标志,应当避免,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却认为能够将这些“危险味道”转化为可口的食物是一种充满刺激感和成就感的事情。
最后一个要素是狂热喜好的影响。尽管我们知道某种东西吃多了不好,但总是无法停止自己伸手去拿。这种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并非人类所独有,但精致的食品会放大这种影响。研究表明,如果用精制食物喂养小鼠,它们在吃饱后无法自制,导致过度进食和体重增加。这也是狂热喜好的影响带来的健康威胁。
我们的行为受到大脑内部被称为“报酬系”的神经回路的影响。高糖和高脂的食物会强烈刺激这条神经回路,给我们带来难以言喻的快感,让我们越吃越停不下来。从生理角度来看,糖分和脂肪是支撑动物生存的重要能量来源,我们感觉其好吃的能力也是为了维持生命。为了追求大脑的快感,我们摄入的糖分和脂肪越来越多,新的健康威胁也随之产生。
***翻译自日本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