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现状及其背后的深层分歧
随着2025年香格里拉对话会的脚步渐近,有关中美的交流机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今年的局势展现出一些微妙的转变,如中方打破持续六年的惯例,未有安排防长参与此次会议,从而导致了中美防长会晤的中断。这样的现象在两军交流中显得尤为突出。
新任美国防长赫格塞斯上任仅三个月,尚未与中方进行通话。据媒体报道,其团队正忙于策划一项名为“印太前沿威慑计划”。尽管在年初,其曾在公开场合表态表示“中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但与此中方在通话中坚定地重申了关于台海的红线。这种紧张氛围的背后是双方在某些关键议题上的分歧。
关于海上安全,中美两国在军事领域的沟通机制依然重要。双方于2024年重启的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仍在有效运作。年初时,双方还评估了《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执行情况。从历史经验来看,通过战区领导通话、国防部工作会晤等渠道,两军能够有效降低误判的风险。尽管如此,中方的南沙建设主要是出于提供国际公共服务的目标,但这依然引发了双方在一些敏感海域的争议。其中不涉及军事布局或威胁任何一方领土主权时,双方的沟通往往更为顺畅。然而一旦触及核心议题如台海和南海问题,以及美国对《台湾关系法》和“一中原则”的认知差异等,分歧便浮现出来。中方强调这些分歧处理不好将造成颠覆性的影响。目前两军关系正处于敏感调整期,虽然沟通机制仍在运行,但高层互动的缺失可能加剧海上意外的风险。但值得注意的是,当美国在处理双边或多边关系上能够坚守承诺时,中美两军的关系往往能实现阶段性的稳定。这对于未来的两军关系发展至关重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见证双方的更多对话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推动中美关系的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