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A,中国自主研发的崭新中型隐身多用途战斗机,流淌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精髓,由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匠心打造。作为中国第二款五代隐身战斗机,歼-35A的问世,无疑宣告着中国空军正式迈入“双隐形”战机时代。
在基本参数方面,歼-35A以其傲人的身躯展现着强大的战斗力。全长17.3米,机身高度4.8米,翼展11.5米,构成了一幅雄壮的画卷。它的空重介于11至13吨之间,最大起飞重量则高达28吨,展现了强大的负载能力和续航能力。搭载双发WS-19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达到惊人的10吨级,推重比超过8:1,赋予了歼-35A超音速巡航的能力,最大速度可达1.8马赫。作战半径为1200-1300公里,无需空中加油,即可轻松完成远程打击任务。实用升限达到16千米,使歼-35A在战场上具有更大的行动自由度。
在设计特点上,歼-35A采用先进的总体/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其单座、双发、翼身融合、双后掠外倾垂尾、全动平尾的正常式布局,展现出卓越的气动性能和隐身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雷达反射面积仅0.01㎡,堪比F-35的十分之一。“量子吸波涂层+智能蒙皮”技术的应用,使其在隐身性能上更进一步。大量使用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基材为黑灰色的树脂和纤维,不仅提升了飞机的性能,还赋予了其独特的美学特质。
在武器系统方面,歼-35A拥有强大的载弹能力和多样化的武器配置。内置弹仓可携带2吨弹药,机翼挂载能力达6吨,总载弹量高达8吨。其主要武器包括PL-15远程空空导弹、PL-10近距格斗导弹以及KD-88对地攻击导弹等。其武器管理注重“高效打击”,能用最少弹药解决最多目标,展现出极强的战场应对能力。
航电系统上,歼-35A配备了第四代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相较于F-35的APG-81雷达提升了40%。先进的光电目标系统和电子战设备,使其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全景分布式孔径系统,则实现了“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战场感知能力。
回首发展历程,歼-35A源自沈飞自筹资金研制的FC-31“鹘鹰”项目。经过多年的研制与试验,终于在2021年10月,舰载型歼-35首飞成功。预计将在2024年11月的第十五届珠海航展上正式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航空工业的辉煌成果。
在产能与部署上,歼-35A的生产能力强大。双生产线协同后,年产量可达惊人的160-180架,相当于每两天下线一架。部署计划上,将与歼-20高低搭配使用,可在短时间内补充一个航空师的力量。其舰载版本已研发成功,未来将与歼-15共同服役于航母上,形成强大的航母战斗群。
歼-35A的列装,不仅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同时研制、装备两种隐身战斗机的国家,其综合性能更是达到了F-22的90%水平。而其单价约为8000万美元,仅为F-35的60%,使其在中国的军工产业中具有极高的性价比。这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块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