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是引发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源头,其含量在生后第二周会增至119pg/ml。据报告,儿童血清胃泌素水平在出生后呈现特定变化:第一周为264.92pg/ml,第二至四周降至250.07pg/ml,三岁时达到高峰300.7pg/ml,之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索。
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我们拥有多种手段,包括胃镜下的直接涂片染色和组织切片染色等。非侵入性的呼气试验,特别是利用尿素酶水解尿素的能力进行的Hp呼气试验,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虽然血清学HpIgG抗体的测定不能用于当前感染的诊断,但它对于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仍具有价值。其中,尿素酶法以其简单快捷的特点,通常被一步完成。而13C-尿素呼气试验则因价格昂贵,临床普及程度有限。
胎儿胃内在初生时便含有内因子,出生后三个月达到成人水平。内因子的正常分泌量为77.00U/h,对于诊断萎缩性胃炎和恶性贫血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儿童可能存在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胃液中的维生素可以维持B12的正常吸收,因此即使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也不易发展为恶性贫血。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并在酸性环境中转化为具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其分泌量与胃酸紧密相关,但主细胞数量多于壁细胞,使得其病理影响不如胃酸明显。
在浅表性胃炎中,胃酸可能正常或偏低,而在萎缩性胃炎中则明显减少。新生儿的胃内容是酸性的,出生后盐酸浓度会逐渐下降,并在出生后两至三个月达到成人水平。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儿童的胃酸水平与正常儿童相似,但少数会出现胃酸减少的情况,其原因尚不清楚。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背后的机制。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不仅可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还可以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在胃镜下,慢性胃炎表现为充血、水肿、反光增强等现象。当胃黏膜出现萎缩改变时,会失去正常的橘红色,色泽变灰,皱襞变细,并可能出现黏膜下血管显露的情况。病理组织学改变包括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细胞增生等。
尽管X线钡餐检查在过去被用于诊断胃炎,但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其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帮助有限。胃镜检查发现的一些胃动力异常现象并不能通过X线检查来诊断。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仍然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