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六位官员因涉及违规行为而遭到调查。据消息,已有五位官员被逮捕,一人已被停职处理。针对此次事件的调查仍在深入进行中。这一系列的事件让人们回想起郑筱萸案后的药监系统整顿。尽管国家药监局曾发布过严格的八条禁令以重塑行业形象,却未曾料到反腐风暴在药监系统仍然持续不断。
那么,为何药监系统成为腐败的高发区呢?答案早已在郑筱萸案之后浮出水面——权力的过度集中和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药品审批环节,“地标转国标”后,只有国家药监局拥有这一权力,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垄断,这无疑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在这种背景下,新药审批甚至被一些人戏称为“批文经济”。虽然药监腐败的根源已经明确,但如何根治这个问题却一直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垄断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那么这种风险将进一步放大。正如温总理所指出的那样,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约束是当前一系列腐败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这也是药监腐败的症结所在。
为了打破权力垄断,我们必须采取行动。除了分权以外,还需要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体制。特别是在药品审批这个关乎公众健康甚至生命的领域,我们不能让这一权力继续被少数人垄断,更不能允许他们利用这一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对于腐败高发领域,我们应该采取特别的应对措施。以药监系统为例,公开系统内官员的财产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这样可以接受社会的监督,增加透明度,从而有效地遏制腐败的发生。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药监系统的腐败问题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以保障公众的权益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