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报道)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现状不容乐观,仅有约三成患者接受了降压治疗,而血压控制率更是低至不足一成。在第12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会议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的刘梅林教授对此表达了关切。她指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药物耐受性差、担心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如何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以及如何积极稳妥地达到血压控制目标,成为了临床医生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悉,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八千万,人数居世界首位。相较于年轻患者,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显著升高。对此,刘教授强调,老年高血压的初始治疗应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从小剂量药物开始、联合用药、动态监测血压及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等。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可优先选用拮抗剂和利尿剂进行降压。
值得一提的是,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面临的一大健康隐患,可能导致晕厥、跌倒甚至死亡。在降压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测量老年人的立位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体位效应。对于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医生应根据其立位血压和脑血管低灌注症状,逐步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高龄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50/80毫米汞柱以内是非常重要的目标,这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本次会议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高血压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交流研讨。此次会议对于推动老年高血压的研究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水平将得到提升。刘教授的建议和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