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苹果》风靡之谜:为何如此受欢迎?
你是否曾听过《爱情买卖》或《最炫民族风》,然后发现自己无论做什么,脑海中都会不自觉地单曲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为不自主的音乐想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INMI),由神经科专家奥利弗·塞克斯在2007年提出,人们称之为“耳朵虫”。
那么,我们来看看《小苹果》。任何有音乐常识的人都会注意到,这首歌曲的副歌部分通过简单的旋律组合和超级通俗押韵的歌词,让人朗朗上口。这种连续的强打击,自然容易出现耳虫效应。不论你对那看似简单的歌词有何看法,但身体反应是最诚实的。
尽管如此,仍有朋友会问:为何如此“低端”的歌曲竟被奉为神曲,在中国如此受欢迎?是不是反映了中国大陆人民的欣赏水平较低,无法接受高雅的音乐?还是这个时代的特殊性,如果是在精神纯洁的80年代,这样的歌曲是否还会有人听?
其实,《小苹果》的成功背后,除了音乐的魅力,还有其隐秘而重要的因素。作为营销方,优酷和筷子兄弟团队为这首神曲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洗脑式的推广策略。从他们的宣传语可以看出——“就是这么停不下来~无法抵抗!”“新洗脑神曲来袭!”
更为关键的是,在5月30日中午,许多伪装成网友自制的恶搞版《小苹果》视频,纷纷出现在优酷和各大视频平台。标题如《大妈疯了!神曲嗨翻中国大妈!》等引人入胜。接着,病毒式的引导视频接连不断,如《四川女屌丝翻唱》、《三里屯快闪》、《女神广场舞》、《超级混剪》等内容,以每三天两支的频率持续推出……直至一周后,AB站也加入了网友的恶搞行列,神曲的热潮已经势不可挡。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病毒营销都能成功,大多数的成功都依赖于运气。但优酷和筷子兄弟团队无疑做得非常用心,且定位精准。让我们祝福这个敏锐感的团队未来能创造更多深入人心的作品。
《小苹果》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其简单的旋律和歌词,更是因为其背后巧妙的营销策略和大众的心理需求。这首歌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