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之所以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其严苛的要求和坚守的品质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麦当劳被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一些情况,让人们对其食品流程规范制度与其实际执行效果产生了质疑。
麦当劳的食品安全标准堪称一流,食品保存期精确到分钟,存储位置都有严格规定,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麦当劳食品的外观、口感和卫生质量。即便是如此严格的规范,在一些店面却形同虚设。机器提示过期后再重新设置、甜品派换包装、牛肉饼重新捡起等违规行为频频出现。
从经济角度看,规定越是苛严,“超额损失成本”就越高,因为这意味着必须扔掉超过期限的食品。从品牌角度看,这些损失成本虽然很大,但却为品牌铸就了一流品质。麦当劳的苛严规定是为了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这是其品牌的核心价值。
在实际操作中,麦当劳似乎更注重盈利,而将超额损失成本转嫁给了各加盟店。各店面经理和员工的奖金和分红与盈利相挂钩,搞成本核算。当损失过大时,经理和员工无法承担损失成本,便只好违规操作以尽可能减少损失。
显然,麦当劳转嫁超额损失成本的做法,导致各店面无法自我消化,进而倒逼并解构其苛严制度,最终降低麦当劳品质。品质下降导致顾客流失,曝光后品牌公信力也急剧下降。
超额损失铸就的是高品质,麦当劳必须为此买单,而不能转嫁。为了保障品质,麦当劳应该主动承担这一超额损失,科学计算并合理分担全球各店面的损失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倒逼压力,确保食品流程规范制度的严格执行。如果麦当劳一味追求利润,不愿承担理应支付的超额损失成本,最终可能会损害其声誉,这不仅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也是对其自身品牌的短视行为。
麦当劳应该深刻反思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其食品流程规范制度的执行效果,加强监管和督导,确保各店面严格按照规定操作。麦当劳也应该与加盟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超额损失成本,共同维护品牌声誉。只有这样,麦当劳才能继续保持其全球知名品牌的地位,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