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黑幕介绍:心脏支架的暴利之路
随着药品高利润逐渐浮出水面,医疗器械行业的黑幕也逐渐被揭开。在众多医疗器械中,心脏支架的问题尤为突出。一个原本出厂价仅为三千的心脏支架,到了消费者手中,价格却飙升到至少两万七。
在我国,心脏支架的使用比例明显偏高,存在过度使用现象。江苏徐州的范阿姨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因胸闷难受前往医院,经过心脏造影检查后,医生建议进行支架介入治疗。虽然两个支架的材料费用高达三万,但范阿姨一家人却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治疗效果显著。
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心内科主任透露,我国人均心脏支架使用量为1.7个。以此计算,每年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个心脏支架被植入。但真正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支架的巨大利润。据一位曾在欧美驻中国公司从事药品、医疗器械销售工作的陈先生透露,心脏支架的出厂价与患者购入价之间相差六七倍,这已成为行业的常态。
范阿姨使用的进口支架,医院售价约为两万多,但其进货价仅为六千元左右。这其中巨大的利润部分,很大一部分被医院和医生瓜分,包括给予回扣、赞助学术会议等费用。外国公司不会直接将产品从本国销售到中国,因为涉及税费等成本过高。这些产品往往先在香港或新加坡等地设立分公司,再销往中国内地。由于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最终到患者手中的价格往往高于香港、台湾等地。
那么,国产支架会不会更便宜呢?事实上,由于我国企业在研发能力上尚未达到生产高质量心脏支架的要求,因此国产支架的价格并不便宜。另外一名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女士也证实,环节越多,价格越高,高值耗材的利润相对更高。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药物治疗、搭桥手术和支架介入等。尽管支架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逐渐成为许多患者的首选,但其适用性和长期风险仍需引起关注。目前,有些介入治疗的病例完全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替代,但一些医院为了利润过度使用支架介入治疗。保持合理比例、加强监管、提高患者负担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对医疗器械行业进行深入改革,打破黑幕,让价格回归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