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城市室内空气品质调查”在历时五个月的精心采样和严谨分析后,于12月7日在上海发布了最终成果。这次调查的范围广泛,涉及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绍兴、武汉、成都和重庆等地,如此大规模对室内空气品质开展专项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
本次调查深入了多个方面,包括建筑及室内环境状况、室内个体的主观感受及行为活动特征、婴幼儿或儿童的健康情况,以及空气品质改善措施等。通过收集4785份居民调查问卷和1余套空气样本,调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长江流域居民对室内环境的认知度和实际状况。
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的室内空气质量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公众对室内空气质量表现出高达70%的关注度,但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总体满意度却普遍只有40%左右。这种低满意度与高关注度之间的反差,揭示了公众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担忧和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各城市居民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灰尘和甲醛等常见污染源上,但对氡、SVOC(半挥发性有机物)以及苯系物等毒性更强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却知之甚少。居民对于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方法也存在较大的认知局限性。
对此,活动主办方之一的朗诗集团副总裁谢远建表示,居民的高关注度与低认知度的矛盾可能会导致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行动效果有限。尽管70%的居民表示愿意为改善室内空气现状付出努力,但他们愿意承担的费用仅为50元/平米,这一意愿与普通家庭装修投入相比落差较大。
调查专家组建议,要缩小中国室内空气品质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需要、学界、企业和舆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引导,提高居民对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推动各方面的实际行动,包括规范、学界研究、企业落实等。
微微健康网也温馨提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也可以帮助改善室内空气污染。比如不在室内吸烟、做饭时先开排气再开燃气灶等。选择环保家具和定期清洁空调也很重要。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