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女性健康 >

专家:中国PM2.5向西方看齐不现实

  • 女性健康
  • 2025-04-15 22:25
  • 来源:www.dataiw.cn
  • 女性健康

在北京市公布的PM2.5日均浓度数据中,2月2日的数据为23微克/立方米。与此上海、广东、江苏等地也纷纷将PM2.5监测纳入日程,这一行动引发了公众对于PM2.5国家标准的热议。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日均值75微克/米的标准是否过低?将PM2.5监测全国推广是否来得太晚?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独家采访了多位专家。

其中,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项目大气污染工作组的唯一中国专家、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阚海东教授接受了采访。他不仅是多年从事大气污染与居民健康研究的资深人士,还是博士生导师。

阚教授首先指出,PM2.5的研究在我国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开始相关研究。他自己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曾率领团队在国内三个城市对大气中的粗、细颗粒物健康危害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只有PM2.5对健康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真正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却是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PM2.5监测数据。美国大使馆发布的PM2.5浓度数据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对此,阚教授表示,美国大使馆发布的这一数据在推动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和引起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一数据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美国大使馆的监测方法和我国的环境监测常规方法存在系统误差。监测点的代表性也存在疑问。北京面积广阔,不同地理位置的空气质量差异显著,单一监测站的数据无法代表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美国大使馆也明确指出,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来评估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我们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美国大使馆每小时发布的PM2.5浓度值和对应的空气质量指数也存在不合理之处。空气质量指数是根据日平均浓度计算的,是24小时的平均值,而不是每小时的值。不能简单地说某个时刻的AQI指数是多少。

阚教授认为,虽然美国大使馆的监测数据引起了公众关注,但在解读这一数据时需要保持科学、客观的态度。在评估空气质量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仅凭单一数据就下结论。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