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的辈分乱象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这个传统艺术。从祥生八德时期的辉煌,到新中国的师徒制弱化,再到现今的火爆,辈分问题一直是众多从业者难以言说的痛。
在相声界,论资排辈的现象纷繁复杂,混乱不堪。许多人在背后操作,使得辈分问题更加复杂。马在整理相声谱系时,不时有人冒出头来要求加入辈分名单,甚至有人利用辈分问题做手脚,为自己谋取私利。这种现象使得整个相声界的辈分体系混乱不堪,让人无法分辨真假。
对于那些逃避辈分问题的相声从业者,他们害怕因辈分问题引起的纷争与压力,将辈分视为艺术的累赘。辈分问题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纷争,更是关乎整个相声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梳理相声从业者心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类。以田立禾为例,他敢于主动与四位作家结拜,自贬一辈,这种举动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张寿臣对此表示理解与支持,显示了对辈分问题的理智态度。
也有一些相声从业者对辈分问题持模糊态度,甚至利用辈分问题谋取私利。如高凤山、石富宽等人,因为种种原因被降低辈分,但他们也因此避免了许多纷争。这种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得辈分问题更加复杂。
张寿臣是位高权重的人物,他对辈分的坚持是整个行业的楷模。他对待田立禾的决定表示理解与支持,对待辈分问题的态度因人而异,并不拘泥于封建规则。而在现实中,还有许多像马劳、赵伟洲等并不十分讲究资历的人,他们敢于挑战传统规则,以艺术为重。
郭德纲作为德云社人的班主,他的辈分观念对整个行业有着示范作用。他对资历的痴迷有时过于极端,这也反映出部分相声从业者对辈分问题的过度重视。过度重视辈分而忽视艺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相声界的辈分纠葛:师徒情深与辈分荣誉的双重纠缠
在相声界,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师徒情深,但也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辈分荣誉。这两者之间,有时会产生微妙的纠葛。有的弟子出身平凡,却因为祖辈交情,拜师名门;有的尽管技艺高超,却过于看重辈分,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个具体的例子。原本,某些弟子如尚等,只是九字辈的科学家,只因祖辈与名门有所交往,他们不得不投身相声门下,成为了名门的弟子。这样的转变并未将他们引向荣耀的巅峰,反而让他们在追求辈分荣誉与保持真实自我之间挣扎。他们担心,追求辈分荣誉会让他们失去原有的朋友关系。
实际上,相声界的辈分与私塾教育中的辈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声界的辈分更多地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而不应过分强调。老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将辈分看得过重,甚至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例如,郭合明因为拜西河弦的王嘉庆为师,在辈分上理论上超越了郭德纲。这引发了一种复杂的辈分纠葛,甚至给郭合明带来了“欺师灭祖”的负面标签。
张杰尧父女则是另一种典型的代表。他们技艺高超,却在辈分上过于追求高地位。张杰尧甚至想要超越“德”字辈,取了一个名字“张稽祖”,想要成为所有同行的祖宗。这种辈分荣誉是建立在与同行矛盾和对立之上的,最终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尊重和地位。
张杰尧的女儿张松青,也继承了父亲的冒大辈爱好。她师承高德明,却总以寿字辈自居。即使她的师父高德明在同行中声誉不佳,她仍然坚持自己的辈分观念。甚至在给侯宝林写信求助时,以“宝林贤侄”自称,结果遭到了同行的嘲笑和唾弃。
相声界的辈分荣誉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存在。它既是弟子们追求荣誉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他们面临困境和矛盾的原因。在追求辈分荣誉的弟子们需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被虚荣所迷惑,才能真正得到同行的尊重和认可。否则,他们只会成为同行唾弃的对象,失去真正的自我和价值。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相声世界,一个充满荣誉、争议和情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师徒情深与辈分荣誉的纠缠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真实的自我和真诚的交往才是最有价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