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笑时不会拉扯鼻翼,而手拉吊吊眼在美国却成了种族歧视的符号?这是一个跨文化、跨时代的复杂问题。
在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一位老师试图通过手势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种族歧视的争议。此事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校区对此迅速回应,明确表示这种行为令人震惊、失望,并强调这并不代表校区的价值观。与此相反,在中国,许多网友对此事持理解态度,认为这可能只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西方对华人的歧视言行,因此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和观感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尽管中国人可能未曾直接面对这种歧视,当今世界大环境的影响却难以避免。中国作为世界出口大国,国际社会对华人的态度与所有中国人的经济及其他利益息息相关。
那么,手拉吊吊眼为何会成为对亚裔的辱骂呢?这涉及到历史文化的关联。任何取笑他人长相的行为,无论针对个人还是种族,都是无礼的。在西方人眼中,东亚人天生具有某些特征,以此嘲弄显然并非友好之举。反之,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西方人,也是种族歧视的表现。
对于手拉吊吊眼的行为,人们应该关注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一些行为可能在中性环境下看似无关紧要,但如果与一个充满歧视的环境相关联,就可能演变成种族攻击的方式。例如,在历史上,华人在美国的经历充满了歧视和排斥。1882年,美国国会甚至通过了排华法案,长期限制华人移民。这种环境导致西方社会对华人的印象恶劣,诸如“黄祸”之说甚嚣尘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傅满洲这一小说和电影角色所塑造的负面形象,进一步加深了西方社会对华人的误解和偏见。
手拉吊吊眼在美国成为种族歧视的符号,并非偶然。它背后隐藏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因素。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尊重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避免因为误解和偏见而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我们也应该更加关注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影响,认识到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罗默笔下的傅满洲,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衍生出了十几部小说,更被好莱坞与英国的制片公司转化为银幕上的影像。傅满洲的形象,在文字与影像的交织中,成为了某种特定的符号。
电影招贴上的《傅满洲的面目》昭示着一种威严与恐怖,“服从傅满洲……不然所有生物都将死亡!”另一面的标语则强调:“前所未有,世界上最邪恶的人!”诸如《阴险的傅满洲博士》与《傅满洲的战鼓》等作品,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某些偏见与误解。
在加利福尼亚州执教的那位美国老师,面对亚裔学生时所持有的关于“吊吊眼”的观念,其实源于对傅满洲形象的刻板印象。英语中的“slant-eyed”,在兰登书屋的字典里被注解为:“极具贬损和冒犯,特指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或日本人。”这一词语及其它相关表述,在越南战争期间曾在美国社会广泛流传。
即便这种以傅满洲为原型的小说和电影在西方持续流行,我们在亚马逊网站上仍能发现《阴险的傅满洲博士》被标为“经典”。这种情形若发生在其他少数族裔身上,比如非洲裔或拉丁裔,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华人在许多西方人的眼中,往往被视为软弱,但也不乏无知与贪鄙的现象。就如两年前,香港演员梁朝伟参演漫威电影《上气》中的角色Mandarin(满大人),其角色实际上是傅满洲的翻版。影片中的华人主角在认识到父亲的邪恶后,选择将其杀死,成为英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国年轻人对这样的故事持肯定态度。
尽管中国近年来向全世界出口产品,赚取了大量财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仍然不够深入,与世界打交道的能力有待提高。否则,很容易陷入误解与冲突的漩涡。这也正是种族歧视问题持续存在的原因。在美国,种族歧视已经影响了几代人,为何这一问题经常被讨论?答案复杂且多元。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打破刻板印象,才能真正走向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