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超市打折背后的陷阱:虚假打折与复杂满减规则调查
近日,屈臣氏北京延庆分店因虚假促销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这并非个案。随着购物节的临近,不少商家开始搞促销,但其中的陷阱让消费者们纷纷中招。
周女士在湖北武汉某平台购物时遭遇了滑稽一幕:购买多件服装后,尽管店家宣传满4件可享受5.5折优惠,但实际结算时,优惠并未生效。商家的解释令人哭笑不得——原来,为了保证后续打折活动的宣传效果,商家希望抬高所谓的“原价”。
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超市的蔬菜促销也暗藏猫腻。以西红柿为例,看似诱人的打折价背后,其实是商家调高了所谓的“原价”。电商平台的兴起更是为这种虚假打折潮提供了温床。直播间里,酒品打折卖力宣传的背后,实则价格早已被抬高。消费者方先生更是发现,“618”活动时的商品售价甚至比平时还要高。这一切背后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商家的套路远不止于此。除了“先提价后打折”,满减优惠也成为商家耍花招的重灾区。消费者张女士抱怨道:“购物节的优惠越来越复杂。”品类券、满减规则让人眼花缭乱。商家的这些做法不仅欺骗了消费者,更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指出,关于促销中的“原价”定义有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也明确表示,商家在打折前先行涨价的行为是对消费者的欺诈。
那么,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呢?要擦亮眼睛,不被表面的宣传所迷惑;要深入了解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历史价格走势;购物时要仔细阅读活动规则,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消费者在享受购物乐趣的也要提高警惕,避免陷入商家的陷阱。而作为商家,应该诚信经营,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优惠和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赢,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她曾在某电商平台上的一家化妆品旗舰店购买了一件标价214元的护肤品。在商家的宣传攻势下,她下了40元的定金,期待着次日零点后能使用两张总额达105元的满减优惠券享受折扣。等到她守到零点下单时,却发现这两张优惠券竟然不能同时用于同一件商品,优惠力度大打折扣。张女士对此深感气愤,她表示如果优惠力度不大,她根本不会购买这款护肤品。
张女士尝试退货并重新下单,但商家告诉她无需重新下单,只需退还差价即可。当她签收商品后联系商家要求退差价时,商家却以满减优惠券不能叠加为由拒绝退还差价。经过两周的沟通和消费者协会的介入,张女士最终通过电商平台协调获得了应得的补款。
无独有偶,山西晋城的李女士也在某直播间购买了一件品牌防晒衣。在直播间里,主播宣传该品牌防晒衣的直播间价格远低于旗舰店售价,并声称立即下单可以享受直播间优惠券和跨店满减优惠。在实际下单时,李女士发现各种优惠券后的实付价格仍然高于旗舰店售价。她向商家询问,但得到的回答并没有让她明白问题的实质。
针对商家虚假优惠折扣的行为,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旭亮指出,这明显违法。他强调,经营者通过积分、礼券等方式折抵价款时,必须公开明确的折价计算办法。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无法了解真实交易价格,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属于欺诈行为。商家若被发现虚假宣传优惠折扣,除了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将面临价格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那么,如何有效整治虚假打折行为呢?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晓峰建议,首先要严格落实平台责任,确保平台内的经营者合规经营;同时提高促销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虚假促销手段。还应严格规范广告发布行为,提升广告审核水平,避免虚假宣传;并妥善化解消费纠纷,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他还强调要加强政企沟通协作,形成平台自治与监管的良性互动。
针对消费者,专家赵占领提醒,购物前应进行充分比较,理性看待商家的打折优惠信息。
来源:法治日报关于商品打折的真假及虚假打折套路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