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前沿的磁共振影像学技术,针对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斑块,开展筛查、诊断、风险预警与预后跟踪工作,为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正式启动了中国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项目。
在全身动脉系统中,颈动脉是最早受到影响的部位之一。目前,通过颈动脉B超检测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已成为脑卒中筛查的主要手段。尽管B超检测出颈动脉斑块,但并不需要过分紧张。因为B超并非唯一诊断依据。
进一步而言,即使B超发现颈动脉有斑块,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化验结果以及其他慢性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全面评估斑块的危险程度。特别对于高危的易脱落斑块,早期采取干预措施至关重要,以避免斑块堵塞导致的脑血管意外。
相较于B超,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更能精确地分析斑块的成分、形态,有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的苑纯教授指出,核磁共振能够区分斑块中的纤维组织、脂质核心、钙化以及出血等成分,从而更早地判断斑块是否易于损伤和脱落。
目前,包括南京市鼓楼医院、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在内的14家医院已加入由清华大学发起的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多中心研究。通过颈动脉和颅内动脉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等技术,这些医院正在斑块影像学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以期逐步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特征的临床诊断标准与治疗策略。想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相关网站或关注相关新闻报道,深入了解这一研究动态及其为预防脑卒中带来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