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女性健康 >

苏轼水调歌头

  • 女性健康
  • 2025-05-09 04:01
  • 来源:www.dataiw.cn
  • 女性健康

苏轼的《水调歌头》:一曲映照历史,照耀今人的文学瑰宝

创作背景追溯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佳节,彼时苏轼正担任密州知州。此词乃是他醉后的抒怀之作,更是对七年未见之胞弟苏辙的深深怀念。此词如横空出世的明珠,流传千年,被誉为“中秋词之绝唱”。

全词以“月”为核心意象,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开阔背景下展开,以琼楼玉宇为背景,描绘出高远、清逸的月夜景色。而在这美妙的景色中,词人却流露出对仕途的彷徨与对人间的眷恋,这种矛盾的情感使这首词更具。

下阕则通过“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类比人生的离合悲欢,表达出词人对于人生无常的坦然接受。词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规律,而结尾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寄寓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美好祝愿。整首词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而真挚。

除了对人生哲理的,这首词还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面对人生的起伏与变迁,苏轼始终保持一种豁达与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其他《水调歌头》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和《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等作品,都展现了他的豁达胸襟与隐退之志。

《水调歌头》是苏轼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其生动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打动了无数读者。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豁达人生观与超然境界,通过这首词得以充分的展现,使我们在欣赏词作的也得到了人生的启示与感悟。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