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第47届世界肺部健康大会于近期在英国利物浦盛大召开,作为结核病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吸引了全球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健康时报记者受北大-盖茨结核病媒体倡导项目的支持,得以参与此次盛会,并深入了解了全球结核病防治的进展与挑战。
在国际舞台上,珍妮·卡特博士,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主席的警告语犹在耳:“结核病的治愈是我们的目标,如果我们不能消灭它,这将是一种耻辱。”现实却不容乐观。全球结核病疫情依然严峻,缺少关注和资金投入导致从诊治、研发到保障各个环节都进展缓慢。
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结核病规划司司长马里奥·拉维廖内博士在大会上分享了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尽管过去五年有4900万结核患者接受了有效治疗,结核发病率每年以1.5%的速率下降,但全球仍有1040万新发结核患者,其中48万人出现耐药情况。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感染的人数也呈缓慢上升趋势。尽管目标定为到2025年使全球结核病的发病率每年下降10%,但全球耐药结核的治疗成功率仅有52%,而这其中,印度、中国和俄罗斯三国的耐药结核病例数更是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
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黎霞表示,资金投入不足是结核防治的难题之一。尽管国家提供了免费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患者仍需承担检查费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置等费用,耐药结核患者的治疗成本更是高达4万至6万元,使得一些患者无法完成全程治疗。与此相比,日本在结核病防治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通过立法保障、全免治疗费用并提供额外补贴,日本成功实现了结核病发病率的大幅下降。
除了资金投入的问题,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点是新药和疫苗的研发。当前,结核病患者的常规疗程长达6个月,如果是耐药结核,这一时间更是会延长至24个月,疗程之长不仅使患者倍感乏味,还要忍受药物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人遗憾的是,过去40多年里,结核病领域仅有两款新药问世,而疫苗研发更是步履缓慢,至今仍未有一种有效预防结核病的疫苗。
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的格拉妮娅·布里根博士不禁感叹:“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她以艾滋病为例,自1987年以来已有37种抗艾新药被批准上市,而全球在结核病领域的投入却远远不足。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中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刘宇红介绍,全国结核病临床试验合作中心已经开始实现多家医院临床试验信息共享,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并积极开展治疗方案和诊断工具的临床研究工作。目前,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在该中心顺利进行。我们希望借此契机,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参与进来,共同为全球结核病防治事业贡献力量。艾瑞士公司CEO杰奎琳·谢伊博士了全球结核病疫苗开发的进展。当前,全球共有13种结核病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安徽智飞生物子公司龙科马生物研发的“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简称“微卡”)尤为引人注目。这款预防用生物制品已经顺利进入三期临床试验,且在所有在研的结核疫苗中进展最为迅速。
谢伊博士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给患者提供药物那么简单。事实上,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真正实现根除结核病的愿景,需要从治疗、管理、救助到科研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体系。这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投入,包括、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也应尊重并保护原创版权。所有注明来源为“健康时报网”的稿件,其版权归属于《健康时报》社合法拥有,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此规定者,将承担法律责任。若需转载,请尊重版权,通过正式渠道获得授权。
在这场与结核病的战斗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深知其重要性。无论是科研人员的艰辛研究,还是医药企业的创新投入,亦或是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理解,都是推动结核病疫苗研发的重要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创造一个无结核的未来而努力。这不仅是一场科学的竞赛,更是对人类健康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