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北京城市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中,市民政局党委***、***李万钧透露了关于本市养老服务的一系列重要信息。在未来,本市将不再建设大型养老中心和养老社区,而会在北京周边地区试点建设此类设施。其中,一个占地30万平方米的老年社区已经在河北高碑店市开工。
李万钧强调,养老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需要服务的人群约为300万至万人。虽然北京不再建设大型养老中心,但本市将调整战略,在每个街道、在老年人的家附近建设小型的照料中心。这些中心将提供大约50至100张床位,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了100多个街道级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按照计划,今年将再建40至60个,明年全市的照料中心数量将超过200个,实现全市覆盖。
李万钧还透露,河北高碑店市正在建设的养老社区是一个重要的试点项目。这个社区占地广阔,配备了医院和护理服务等设施,旨在解决老年人的所有养老问题。虽然北京的地价成本较高,但在北京周边地区建设养老社区具有优势,例如高碑店市距离北京仅一小时车程。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是建设上的合作,还包括北京优质养老资源和品牌的输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未来,本市将鼓励品牌养老机构将服务、品牌和标准输出到天津和河北,为京津冀三地的“候鸟式”养老打下基础。
本市老年人使用的养老服务券将逐步升级为“北京通—养老助残卡”。这张卡不仅包含养老服务补贴额度账户,还具有金融借记账户、电子现金账户等功能,并可实现免费乘坐公交车、游览公园等。该卡的发放将分三步走,最终覆盖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这张卡的功能有望扩展到北京周边地区。
市民政局将成立专门的护理员学校,统一培训和输出护理员,以提高养老机构的软件水平。目前,养老床位建设速度快,但入住率仅为60%左右,部分原因在于护理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市民政局将支持品牌养老院输出管理规范和标准,鼓励连锁经营,带动整个养老机构软件水平的提升。
李万钧表示,养老服务的目标是提高软件水平和服务质量,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好的生活。通过调整战略、加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扩大养老覆盖范围、推广“北京通—养老助残卡”以及培训和输出护理员等措施,本市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养老院转型:从公办到民营,如何走好每一步?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镇养老机构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们不再仅仅服务于困难老人,而是开始接纳社会上的老人入住。这些养老机构大多被美丽的青山绿水环绕,环境宜人,如果能够在医保、护理、养生等方面做好衔接,无疑会提高入住率。
最近关于养老机构转型的消息也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市民政局公开表示,从即日起,本市的公办养老机构将逐渐转为民营。这一消息引发了市民的诸多疑问:所有的公办养老院都要变成民营吗?转民营后价格会否上涨?服务质量会不会下降?
针对这些疑问,有关专家李万钧进行了解答。他明确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公办养老机构都会转为民营。实际上,那些运营困难、体制死板、接收人群固定、运营机制不灵活的公办养老机构,如乡镇一级的养老机构,更有转型的必要。转型为民营不仅可以引进民间资本和智慧,还能提升养老机构的品质。
以某乡镇的养老机构为例,在大兴投资建成了一家拥有多张床位的养老机构,并通过招投标引入了一家五星级民办养老机构来运营。这样的转型并不会导致价格大幅上涨。因为投资建设的对价格及入住人群都有一定的控制。按照规定,这家养老机构的20%床位要专门用于接收低保、低收入老人,而80%的床位则用于接收失能失智老人。这样既能保证养老机构的运营质量,又不会出现漫天要价的现象。
这种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期待更多的养老机构能够走出自己的特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温馨、舒适、专业的服务。也希望市民能够理性看待这一变革,给予转型中的养老机构更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