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王欣慰和张建美这对夫妻,作为山东省邹平市黄山街道郎君村的村医,肩负起两个村庄的基础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尽管岁月已在他们的脸上刻下痕迹,但他们依旧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医疗服务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内容不仅包括基础的医疗服务,还有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等任务。图为他们在更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场景。
随着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县已经建立了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医疗服务信息的互通共享。特别是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医院,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也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在过去,“三长一短”问题一直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但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和便民惠民服务行动的深化,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通过线上服务如互联网健康咨询、分时段预约就诊等,大大优化了就医流程。特别是在山东省,电子健康卡的推广使用更是让群众感受到了便捷。
健康信息化建设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群来说。尽管数字红利带来了便捷,但也存在“数字鸿沟”问题。对此,国家卫健委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创新服务方式并行不悖的策略。在推动数字健康产品易用性的也保留必要的传统渠道,确保老年人等群体能够感受到细致适宜的服务。还通过优化网上预约挂号等技术和服务流程,提供语音咨询引导服务等措施,尽最大努力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在疫情防控方面,数字抗疫成为一大亮点。国家卫健委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及时分发风险人员数据的目标。健康码的规范管理和全国统一的核酸检测结果数据库、新冠疫苗接种数据库的建立,为群众安全有序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信息化手段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也展示了中国在数字化领域的实力和决心。毛群安详细阐述了国家卫健委在健康码管理方面的动态。当前,国家卫健委正在协同相关部门持续优化健康码的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健康码的互通互认,既确保疫情防控的有效支撑,又尽可能为群众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运营模式大放异彩,其突破时空限制、免接触的优势特性,在保障患者就医需求、降低感染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开辟了线上抗疫的“第二战场”。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伟宪详细介绍了互联网诊疗的进展。互联网诊疗不仅拓展了诊疗空间,把医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从医疗诊治扩展到健康管理,而且通过视频诊疗、图文问诊、远程会诊等方式,与药品快递到家以及智能程序等服务相结合,协助社区医师更好地开展高血压诊疗及健康管理服务。令人瞩目的是,阜外医院已有近300名医师开展手机端互联网诊疗,其中78%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他们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为患者提供咨询、预约转诊、复诊、随诊等全流程连续务,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杨伟宪还透露,自新冠疫情以来,阜外医院互联网诊疗的就诊人次占门诊总量迅速增长,从疫情前的2%跃升到20%以上。医院致力于打造无边界、无时限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目前可提供的线上便民惠民服务措施多达68项。相较于线下就医,人均等候时间显著缩短,患者满意度高达98.9%。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卫健委正积极拥抱新技术,开展“5G+医疗健康”创新试点项目,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目前,全国31个省份已启动987项创新试点项目,在上海、浙江、安徽等15个省份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和社会治理实验,在北京、山东、海南等12个省份开展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这些新技术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将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更加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国家卫健委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借助新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上述种种举措,不仅展现了国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决心和投入,也预示着医疗健康行业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广阔和充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