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始于1947年的瑞典跨国服装零售品牌,以其平价的时尚风格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一度蓬勃发展。该品牌因涉及新疆棉事件而陷入争议。今天,让我们回顾这一事件的始末。
事件的导火线是在2021年3月,集团发布的一份声明。该声明基于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关于新疆存在所谓“强迫劳动”的不实指控,决定停止使用新疆棉花并终止与新疆供应商的合作。这一声明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批评。
中国商务部迅速回应,坚决驳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明确指出这是干涉中国内政的虚假信息。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谴责这种歧视性政策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主流新闻媒体如央视等纷纷发表评论,批评这一行为的荒谬性,并引发全网抵制行动。
市场对此迅速作出反应。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全面下架的商品,地图应用如高德、百度地图也屏蔽了门店信息。更甚者,合作艺人如黄轩、宋茜等纷纷宣布解约以示抗议。
这一事件对的长期影响深远。据消息,截至2022年,在华业务持续萎缩,其在上海的首家旗舰店已关闭,天猫旗舰店仍处于下架状态。这一事件被视为国际品牌因政治操弄商业议题而付出代价的典型案例。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品牌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也提醒了广大消费者在支持品牌的要关注其背后的立场和行动。作为跨国企业,在涉及敏感议题时更应审慎处理,尊重市场所在地的文化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