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解放军空军苏-35战机在台湾海峡的活动呈现出一种常态化的突破态势,这一趋势紧密结合了当前的军事部署与战术演变。在此,我们不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几大特点。
这展现了一场实战化验证的战术突破。苏-35,作为四代半重型战机,其穿越海峡中线的行动已从单机试探性飞行发展为体系化的作战演练。在最近的2025年海空联合演习中,由歼-10C、歼-16等机型组成的混合编队以超低空突防姿态成功穿越中线。更令人瞩目的是,它们配合霹雳-15E导弹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穿越行动与山东舰航母战斗群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演练同步进行,实现了东西双向战术夹击。
灰色地带战术在这里得到了持续深化。解放军采用了一种“切香肠”策略,逐步压缩台方的反应空间。从最初的单机穿越测试反应,到常态化的穿越演习,再到战机编队自由穿越中线,每一步都显得有条不紊。配合民用船只改装的登陆舰、渔船围岛等非对称战术,形成了多维压迫态势。
战略威慑在这里实现了体系化升级。穿越行动与两栖作战力量紧密相连,如05式两栖战车家族通过万吨级民用滚装船投送,形成了强大的登陆威慑。更令人瞩目的是,时间节点的选择精准而巧妙,在台美军事互动敏感期进行此类行动,无疑强化了心理震慑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台防务部门对解放军战机穿越的监测能力持续受到外界质疑。在2022年的苏-35穿越事件中,台方既未能实时监测,事后又否认穿越事实。与此大陆的双尾蝎无人机也成功飞越台岛上空,却未触发台方的预警。这充分表明,解放军已从“海峡中线”的局限中走出,实现了全域控场的作战能力转型。这一转型不仅彰显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战略决策的自信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