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cdc网站及美国cdc网站均提到德国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特别是被称之为肠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O104H4菌株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防范因基因重组产生新病原的风险,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启动了深入的相关研究计划。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所长徐建国研究员详细解读了O104H4菌株的特性。据现有毒力基因检测和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个被称之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的菌株,其实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EHEC(肠集聚性大肠杆菌)。它并未携带EHEC特有的ehec-hly(溶血素)基因和eae毒力岛。相反,它的基因组和肠积聚性黏附大肠杆菌的基因组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徐建国分析指出,O104H4很可能是肠积聚性黏附大肠杆菌在获得一个编码志贺毒素2的噬菌体后形成的新的病原菌。肠积聚性黏附大肠杆菌拥有对肠道上皮细胞超强的黏附力;而志贺毒素2则具有强烈的肠毒性、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易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这两种毒力结合,就产生了这一新型病原菌。
他进一步解释,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包括质粒和噬菌体。质粒可以通过接合、转化等方式在细菌间传递。而噬菌体则可以感染敏感细菌并整合入其染色体。在德国大肠杆菌O104H4的事件中,编码志贺毒素2的噬菌体的转导作用产生了新的病原体。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研究发现,1999年在我国南方引起疫情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也是从沙门菌获得了一个质粒后,毒力增强。
对于大肠杆菌的众多血清型以及编码志贺毒素2的噬菌体可能转导哪些血清型大肠杆菌,是否能再次引发大面积疫情暴发流行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启动了对肠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深入研究计划,重点研究其内容、应对技术、检测鉴定新方法、预防控制策略以及新病原菌的发生机理等。这一研究计划的启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病原菌,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