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艺术:从病人的角度看红黑榜与真实的医疗人性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份武汉儿科医生的“红黑榜”,这份榜单是由妈妈们根据带孩子们看病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所列出的。过万妈妈的参与,使得这份榜单迅速走红,成为众多妈妈们口中的“看病指南”。那么,为何这样一份民间版的医生榜单会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呢?其背后所反映的,是真实可信的医疗人性。
与许多官方的先进医生榜单相比,这份“红黑榜”更为真实、接地气。它没有教条、没有粉饰,完全基于真实的事件和体验,因此更具有亲和力和可信度。医生们的表现,无论是好是坏,都是基于真实的医疗实践,由真实的病人来评价,这无疑使得这份榜单更为公正、客观。
也有人认为这份榜单只是凭个人主观印象给医生打分,缺乏专业视角,可能存在偏颇。的确,由网民口碑形成的“红黑榜”,难免会有各种缺陷甚至错误。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每个病人都是“公民记者”,他们的评价和反馈,是对医疗行为的一种重要监督。这也是医生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成为公众评价的对象。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它是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正如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所说,“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妙手回春的医术,更要有将病人视为机器般的细心和关怀。在病人的眼中,医生的好与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技术,更多的是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
因为,医生本来就是为病人而存在的。没有病人,就没有医生。医生的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治疗,都是为了病人的健康和幸福。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对病人的关怀和照顾,都是评价一个医生好坏的重要标准。
这份“红黑榜”虽然可能存在一些缺陷,但它无疑是对医疗人性的一种真实反映。它让我们看到,在医疗这个特殊的行业中,医生们是如何用自己的艺术,为病人带来希望和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