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颜秋雨与通讯员文慧、王芳报道
王金爱主任的烦恼,揭示了我国许多精神科所面临的尴尬现状。湖南省脑科医院护理部的情况,只是众多精神科的一个缩影。每年,大约10%的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离岗,高达95%的人员要求转科。这种状况导致护理队伍极不稳定,精神科护士严重短缺,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在一些发达国家,患者与护士的比例通常为1:4,而我国对于精神科护士与患者的比例要求是1:10.4。在湖南省脑科医院,虽然有600多名精神病患者,但临床护士仅有125人,护士与病人的比例达到1:5。尽管这个比例已经相对较好,但实际上,一位护士平均需要照看的病人数量远不止于此。由于护士们需要轮班休息、组织病房工作等,他们平均每天可能需要照顾八九个病人的所有基本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睡。
工作的繁重超乎想象,这些繁重的工作背后是“陋室”般的工作和居住环境。护士们的办公室简陋得仅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甚至有的办公室连基本的隔断都没有。在炎热的夏天,汗水经常从护士的脸颊流下,忙碌的他们甚至无暇擦拭。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高危人群,他们的发病没有预兆,一旦发病破坏力极大,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病院往往承担起“收留”的任务,而护士们则扮演着“保姆”的角色。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他们像母亲照顾孩子一样,为病人穿衣、洗漱、分配饭菜、不断巡视、喂药等。每一项工作都是再小不过的日常琐事,但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稍有疏忽可能危及生命。
尽管护士们默默地为病人付出,但很多时候,他们的努力并不被患者所知晓。尽管他们面对的是高风险和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但他们的付出往往只有自己和少数同事知道。“他们清醒的时候也是很好的”,这是护士们从患者身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和欣慰。尽管如此,这些护士们仍然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用自己的爱心和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护理。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深深敬佩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