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品市场上,高达90%的药品没有专门的儿童剂型,这导致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成人药品掰小喂给孩子,这种做法隐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和用药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这种行为无异于在孩子身上进行药物试验。
鲍一笑主任,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在一次研讨会中明确指出,世卫组织近年来对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中国,这一问题尚未引起部门的足够重视。实际情况是,中国儿童用药的安全问题相当严峻。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由于不当用药而导致儿童耳聋的案例正在以每年3万余人的速度增加。据医生调查,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聋哑学校中,高达70%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了残疾。
儿童并非简单的缩小版成人,他们拥有独特的生理代谢特点。例如,儿童的消化系统内的酶是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加的,这与服药后的生理代谢密切相关。儿童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儿科领域,孩子们被细分为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期儿童等不同的群体。
以肝脏和肾脏的承担和解毒功能为例,新生儿和6岁儿童完全不同,而13-14岁的孩子则属于另一个模式。在新生儿群体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足月儿和其他类型。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孩子服用药品后的效果。由于婴幼儿无法表达自身感受,这也直接影响了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发现。
目前,儿科医生在开药时通常依据孩子的体重来推算用药量。这种做法并不准确。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孩子视为小大人,忽略人体内部的本质差异,那么这种推算方法就会导致错误。儿科医生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依靠临床经验和观察,慢慢尝试确定合适的用药量。每一次的积累经验往往意味着有一个孩子受到了伤害。
针对儿童用药问题,需要部门、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重视儿童用药的研发和生产,确保孩子们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家长也需要提高警惕,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确保孩子用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