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与生命的终点站之间,架起一座“绿色通道”——关于遗体捐献的深思
清明时节,在北京某家医院,一场生死离别上演。一位名叫遂遂的男孩在与癌症的抗争后离开了世界。他的父母决定捐献其遗体,为医学事业献上一份爱心。他们的善举之路并不顺畅。在医院寻求帮助时,他们遭遇冷漠,被告知需自行联系红十字会。这对夫妇陷入迷茫,几经周折才联系到一家医学院,最终实现了捐献愿望。此事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真的尊重生命、珍惜每一份捐赠了吗?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遗体严重短缺,导致许多医学生无法充分进行实践操作。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每一名医生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人体的奥秘。由于缺乏人体标本,许多医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围观遗体解剖,甚至在某些院校,每8至10名学生才共享一具遗体。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医学的进步。
作为供体的一个重要来源,遗体捐献的缺乏也影响了器官移植的开展。每年有大量的患者需要器官移植,但手术量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角膜移植是其中一例,每年有数万名盲人需要重见光明,但接受移植者寥寥无几。每一副捐献的,都能让至少两名盲人重获光明。在我国,遗体捐献的比例依然很低。
近年来,尽管遗体捐献逐渐被国内许多城市接受,但其比例仍然偏低。一方面,传统的殡葬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捐献途径不畅、缺乏法律规范也是原因之一。北京市红十字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2000万人口的北京市在12年间仅有1088人实现了遗体捐献。
眼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医学院校或医疗机构设立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但捐献手续繁琐,令许多志愿者望而却步。当医院遇到即时捐献者时,如何快速开通捐献渠道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导致了遗体短缺与捐赠无门的尴尬局面。
作为生命的终点站,医院本应是宣传和实现遗体捐献的重要阵地。面对这一尴尬局面,我们应该反思并行动起来。医院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建立遗体捐献的“绿色通道”,为捐赠者提供便利和支持。应加强对遗体捐献的宣传和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简化捐献手续,让捐赠者的善举得到尊重和认可。
建立遗体捐献的“绿色通道”,不仅是对捐赠者的尊重和认可,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值得我们共同努力推动。让我们在医院与生命的终点站之间,架起一座真正的“绿色通道”,让每一份捐赠都能得到尊重和珍视。